10月23日電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最近瑞士洛桑lb理工學院(EPFL)空間工程中心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火星基地建造方案,這套方案包括赴火星航線、著陸、建立營地、維持長期生活設備等多個方面,它有望指導人類在未來幾十年內,在火星上逐步建立殖民基地,移民火星可能不再是幻想。
按照科學家們的構想,火星基地將建在火星的北極,那里沉積數千年的冰層經處理后,可以為人類提供必不可少的水資源。除此之外,兩極土壤中還富含硅、鐵、鋁、硫等多種資源,可以用于制造磚塊、玻璃、塑料等建筑材料。利用空氣中豐富的二氧化碳,人們還可以制造出氫氣、甲醇等燃料。
據計劃,一批機器人將首先登陸,為人類建造一個小型的生存空間,并測試當地的自然資源情況。當機器人建設完成后,六名航天員組成的團隊將在北極夏季抵達火星,以利用持續288天的極晝。
工作人員日常生活在基地的中央核心,通過三個膠囊狀氣閘與外界溝通。一個由聚乙纖維制成的圓頂將罩在生活區上方,作為阻擋輻射和隕石的第二道屏障,并保持內部氣壓穩定。當基地順利運轉以后,它可以自給自足九個月甚至更長時間。{wy}需要從地球運輸的將只有啟動物資,例如少量冷凍食品、釷反應器和電池等。
科學家們計劃在火星軌道上設置中轉空間站,供地球的航天飛機在此卸除乘客和貨物,再由特別設計的火星車運輸至火星基地,這一設計可以有效降低航天飛機的載重。火星車可以重復利用,所用燃料也均由火星基地自行生產。
據報道,自從1877年歐洲天文學家在火星表面觀測到溝渠狀結構以來,人類就夢想著在火星建立殖民地。這枚處在太陽系宜居帶中的行星也被認為是地球以外最有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報道稱,“火星基地”已不單單是作為一個噱頭或設想而存在,而是建立在現有技術實際可行的基礎上。這項計劃提出的創新技術不僅適用于火星,還可應用在月球、地球以及其他機器人任務中。
研究者Marlene Rede說:“我們需要一次太空任務,進行首次實驗。任務執行得越好,我們就能越快跟進,并進一步規劃殖民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