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西北風來了之后,大閘蟹{yt}肥過{yt}。”今天上午,2018崇明“橘黃蟹肥”文化旅游節開幕,崇明清水蟹在綠華鎮寶島蟹莊開捕。
9時許,蟹農兩人一組,8條漁船進入蟹塘。浸水起籠,只見數不清的“大只蟹”張牙舞爪,橫行攀爬。投入竹簍,上岸一稱:“嚯,公蟹足有6兩,母蟹也近4兩。”
曾經,崇明河蟹產業以苗種為主,依托長江入海口的地理優勢,為陽澄湖在內的全國多地供應蟹苗。黑瘦小的“烏小蟹”多是養殖戶和漁民自留后,任其在河道或魚塘“自生自滅”,個頭小、賣相差,數量少。
而今,依托優良的自然資源,崇明建起一批標準化養蟹基地,在上海河蟹產業體系的聯合攻關下,采用生態修復、蟹草共生等技術,突破了“崇明蟹長不大”的定論,告別“烏小蟹”之名,成為了肉厚膏肥的“清水蟹”。今年,崇明寶島蟹業的螃蟹畝產量接近200斤,主打3.5兩規格以上的清水蟹
上海市河蟹行業協會會長黃春介紹,大閘蟹喜歡在清澈干凈的水體中生活,過去養殖戶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采用魚蟹混養模式,“四大家魚”干擾了大閘蟹的正常生長。“現在,蟹塘內只養花鰱魚和白鰱魚,既能吃浮游生物調節水質,又不會影響水底大閘蟹的棲息,再通過投放活體餌料、調解水體鹽度等科學手段,清水蟹一下子‘長大了’。”
不僅個頭上與陽澄湖大閘蟹相當,在不少饕客看來,成長在咸淡水交匯處的崇明清水蟹,更有一番獨特風味。由于富含游離氨基酸、鮮味氨基酸、甘氨酸,蟹肉更加鮮嫩、甜美,吃完還有回甘,在全國河蟹大賽上連續獲得“{zj0}口感獎。
明年起,寶島蟹莊基地的350畝水面將率先試點更加生態的內循環養殖模式,實現養蟹全過程零排放、零污染。“試點一旦成功,將在崇明全面推廣,使清水蟹產業更加符合{sjj}生態島定位。”黃春說。
今年“橘黃蟹肥”文化旅游節,將集中展示崇明清水蟹和柑橘產業的發展,邀請市民游客品嘗美食之余,參觀蟹文化博物館、欣賞以螃蟹為主題的畫展,參與橘子音樂節、橘園瑜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