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0年鐵礦石基準價格執行之日4月1日所剩時間不多了,鐵礦石談判遲遲沒有達成一致。從去年10月份談判開始至今,這一路走來,筆者都默默的關注著其進展,也感受著中國在這輪談判中的無奈與艱辛。從最初的“中國價格”到目前三大礦山提出的“鐵礦石現貨定價”和“指數定價體系”,中國一直都處于wq被動和弱勢狀態。為什么鐵礦石談判中中國始終占下風,為什么鐵礦石價格會越談越高,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反省和深思的。
歷年的鐵礦石談判都備受國人關注,其結果卻屢屢讓國人感到心酸,2010年的談判更是如此,談判期間不僅鐵礦石現貨價格一路領漲,市場對于長協價結果預期也是逐步抬高。在2010-2011年度鐵礦石談判開始之前,高盛、美林證券等幾家國際投行曾預測2010年全球鐵礦石長期協議供貨價格可能出現10%至20%的上漲。2009年10月15日,三大礦山齊聚青島,傳出要求把2010-11年度的鐵礦石價格上調30%-35%的消息。2010年1月,有機構根據過去多年現貨價格與長協溢價關系分析2010年鐵礦石漲幅可能達到40%和45%。到3月初曾有國內某大型鋼廠的鐵礦部負責人透露三大礦山已經提出了今年鐵礦石長協價上漲50%的要求。3月8日有外電稱如果力拓礦業集團和必和必拓公司未能將鐵礦石定價機制轉為現貨定價,他們可能將堅持要求鐵礦石提價80%。3月24日,有報道稱巴西礦業公司淡水河谷公司正要求客戶接受4-6月期間優質鐵礦石價格上調114.4%,至每噸122.20美元。
談判中三大礦山何以如此漫天要價,其{zd0}的籌碼就是抓住了我們的軟肋——需求。三大礦商發展至今極具有壟斷性質,掌控了世界鐵礦石70%以上的海運量。而國內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是處于逐年增長和被增長的形勢之中。這里不得不說明一下“被增長”的問題。就在09年鐵礦石談判之時,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突然大增,海關總署公布的9月份數據令人驚訝,其顯示中國當月鐵礦石進口量為6455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65%,較8月份4968萬噸大漲30%,甚至比此前{zg}進口量的7月份還要高出10%。是中國需求真的好轉了嗎,其實不然,很大程度上是礦商利用資本手段炒作,引誘國內資本大量囤積以推漲現貨價格從而增加其談判砝碼所致。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今年一、二月份,從談判備戰開始,現貨礦價格就開始追漲,從去年的低點68.24美元漲到目前的150多美元。如此大的誘惑,難怪三大礦商一再提價或提出以現貨定價的模式。所以鐵礦石漲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資本的操作。這種被增長的需求使得中國在談判桌上逐漸失去話語權。
此外國內鋼鐵企業的不齊心也讓礦方有空子可鉆。都說中國鋼鐵業產能過剩,2009年過剩1億噸左右,也有業內人士預測到2010年鋼鐵業產能過剩將達1.6億噸,可即便如此,筆者并未看到鋼廠有減產的意向,反而是在談判的節骨眼上鋼材價格節節攀升,此舉意在何為?歸根結底還是在于中國鋼鐵業產能集中度低,競爭激烈,大家都以自己盈利為首要目標,在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時,國內成品價格先一步領漲,使中國在談判中處于弱勢。
而國外鋼廠在談判中的讓步也把中國推向不利地位。因為日本和韓國鋼企與中國鋼鐵陣營的不同心,致使三大巨頭在談判桌上將本來就有競爭關系的各個諸侯一一分化,從而使中國置于被動地位。日韓鋼鐵業的產品大多集中于高利潤品種,再借以生產效率之高,能耗成本之低,原料漲價對其的影響不及中國。此外日本鋼企還握有礦山的股份,漲價帶給其的部分損失可以由股權利益來彌補,而中國作為{zd0}采購商{zh1}只得吃啞巴虧。
說來說去還是國內鋼鐵產業結構的問題,上游原料過于依賴進口,鋼企產能集中度不高,而且還面臨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激烈競爭下的微薄利潤實在經不起原材料成本的大幅漲價,{zh1}受傷的終是我們自己。既然鐵礦石長協價談判一年比一年難,中國何不好好反省一下,在調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一下談判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