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企業都渴望著有機會成為行業“{dy}”,尤其是對于“老大通吃”的互聯網行業來說。6月底7月初短短兩周的時間內,裂帛服飾和擁有茵曼、初語等多個淘品牌的匯美集團先后提交了IPO申請,誰能成為“淘品牌{dy}股”惹人關注。而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打算上市的淘品牌還不只裂帛、匯美這兩個。
論出身,這些依托電商 平臺發展起來的服裝品牌只能算是“草根”,不過六、七年的發展歷史,遠遠不及絕大多數的傳統服裝品牌有根基、有來頭;但論表現,現在這些淘品牌不管是銷售額、增長率還是品牌知名度都已經不遜于甚至趕超了很多傳統服裝品牌。借上市來確立“江湖地位”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當然,所謂的“水到渠成”換一種挑剔的眼光來看或許也可以說是“曲線救國”。在近幾年整個服裝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之下,即便是發展勢頭相對更好的淘品牌也難逃營收、利潤下滑的命運,借上市獲得更為充足的資金以及更多跨界、多元發展的機會也是為了讓報表更漂亮。
行業競爭激烈、庫存壓力大,曾經的高利潤率又被常態化的低折扣和諸多成本吞噬殆盡,現如今的服裝業大概已經被不少人視為“深坑”——業內人士在想方設法爬出來另謀發展,圈外人也在繞道而行、謹慎進入。不過在心里我還是會忍不住打個問號:服裝真的已經不是一門誘人的好生意了嗎?
最近看到的有條關于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時尚新聞讓我很感興趣,說她出席正式場合經常穿的是一個名叫Nina McLemore品牌的服裝。這個品牌不僅中國人感覺很陌生,大部分普通美國人也不熟悉,但它卻是很多美國職業女性的“心頭好”,得以在sc品牌和高街品牌的“夾縫”間突圍成功。還是在美國,有兩個藝術家甚至在兩年前成立了一個只定制黑白兩色連體褲的時尚品牌。就體量來說,這兩個品牌肯定比不上絕大多數服裝品牌,但就品牌質量 而言無疑都屬上乘。其實如果是從這個概念來評判,不少單一的淘品牌或是所謂的傳統服裝品牌并不能說活得不好、發展得不成功。只可惜,“越大越好”、唯業績論似乎成了當今最主流的評判標準,更何況資本的狂熱還在不斷地為之添柴加薪。
衣食住行,排在{dy}位的“衣”永遠都會是人們{zd0}的需求所在。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得住寂寞、不在大潮中迷失自我的服裝品牌,說不定不僅能避開深坑,驀然回首,還會發現“金礦”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