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要pj這一難題,必須進一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將農業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筆者認為,在農業發展新形勢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貴在求“新”:培育重點對象應為“新型主體”,職業農民成長要有“新環境”,培育目標要能適應農業“新產業”的發展需要,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
培育重點為“新型主體”。從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看,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將日益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而這些新型主體的發展,又必須緊緊依靠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各農村地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優勢特色產業,把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作為重點培育對象。而對當前在農村新型主體中從事生產經營的決策者進行培育又是重中之重,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的法人經營組織的培育經驗,特別注重實用技術的推廣與經營管理能力的提升。當然,除了重點為“新型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外,還要從長遠的角度培育未來的新型職業農民。比如欲回鄉從事農業的年輕勞動力,農業大專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學生中存在潛在的農業從業人員,可能會是未來農業的經營者,要對其進行培育、引導,鼓勵其從事農業。對這類人員培訓可以借鑒日本和我國臺灣的培育回鄉青年等“新規就農”人員的經驗,對這類人員除了技能的培訓外,必須要為他們成為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經營活動提供政策與制度條件。
培育要有“新環境”。培育職業農民不能忽視對其發展環境要素的“孕育和培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好比是一個育種工程,但優良的種子是否能帶來好的收獲,還取決于適宜的土壤環境。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在土地流轉方面,能讓新型職業農民順利得到適度規模的土地經營面積;在組織體系方面,能讓合作社真正發揮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推動作用,而不是只做作表面文章卻沒有實質性內容;在市場建設方面,能讓其真正形成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拉動力,使新型職業農民創造的價值得以充分實現;再就是在整個產業鏈上,如加工、物流、科技與市場服務等環節,而不僅僅在生產環節,為新型職業農民打造出優良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此外,如何提高農民職業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培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民除了收入的原因,農民社會地位低是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的重要原因。因此,給農民充分的社會尊重和應有的社會地位是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社會環境。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需要綜合措施,首先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收入要通過經營規模的擴大、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政府的扶持得以實現;其次是生活環境的改善,要推動城鄉一體化,把公共服務延伸到鄉村,使農民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務,建設美麗鄉村;其三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門檻,實行新型職業農民準入制度,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培育目標以農業“新產業”為導向。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始終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以農民需求為導向,貼近各地農業“新產業”需要和基層實際,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農民怎么方便就怎么開展,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湖南省石門縣2012年就確定了該縣農業新產業為茶葉、柑橘,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中,該縣圍繞茶葉、柑桔這兩大農業新產業項目,提出遴選條件嚴格選拔培訓對象——要有強烈的農業從業意愿、占有一定的農業資源(茶葉8畝、柑桔5畝),實施問卷調查摸清茶葉、柑橘經營大戶的培訓需求,結合該縣茶葉、柑橘產業發展特色,制定了詳實的《茶葉、柑橘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方案》,培訓了茶葉產業新型職業農民和柑桔產業新型職業農民200人,有力地促進了該縣柑橘、茶葉產業的發展。2013年,該縣盡管受長期高溫和持續干旱少雨的影響,柑橘總產達37.05萬噸,比2012年增產2.02萬噸,增幅為5.77%;茶園面積12.7萬畝,其中采摘面積11.2萬畝,同比分別增加0.5萬畝和0.9萬畝。
培育模式要有“新思路”。職業農民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進,要求積極探索、力求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上有“新思路”。遼寧省通過學習和調研各地職業農民培育經驗,并結合該省實際,創建了“3353”培訓模式,值得借鑒。即,堅持三項原則:就地就近,農學結合,農民需求;實施三個模塊培訓:系統理論模塊、模擬操作模塊、專項培訓及考察模塊;實行五個統一管理:省級農業部門農廣校統一培訓規程及培訓模式、統一理論教材、市縣統一師資及組織教學、考務管理,縣級校統一教學班管理。對受訓農民開展三證培育:全面的農業系統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對沒有中專學歷的參訓農民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受訓農民要在培育后獲得三證,即系統培訓證書、中等學歷教育證書和職業技能鑒定證書,也作為認定職業農民的一個條件。該省參照原有的中等專業教學計劃,結合職業農民需要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指導性教學計劃》。同時,該省還總結職業技能鑒定經驗,制定了《職業技能鑒定辦法》,要求三項培育要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三個證書齊抓共管、互為監督。
培育手段要有“新方法”。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實踐探索中,必須要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培育方式,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育培訓的覆蓋面,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一是將財政投入、系統培訓、專業指導、產業扶持、自我發展緊密結合,實現職業農民培育ytl服務;二是將培育活動與農時季節、關鍵環節、主要技術、生產實踐、農民需求緊密結合,讓職業農民在產業鏈中培育;三是將成人教育、田間學校、農民夜校、遠程教育、半工半讀等緊密結合,滿足不同類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需要;四是將培育機構、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現代農業園區、ltqy、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聯盟等緊密結合,讓職業農民在生產實踐中成長;五是將專家教授、專業教師、農技人員、鄉村能人、培育對象緊密結合,組織技術人員與學員結對子,切實增強職業農民的實際操作能力,幫助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蘇華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系)
(責任編輯:王沛)